走沟里联合 共建共同富裕
日期:2025-10-26 10:11 浏览:

秋意浓浓,运河魅力十足。 10月25日,2025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步行活动主会场在杭州临平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健身爱好者齐聚运河畔,参加10.8公里的力量步行,共同践行“人人热爱运动、强身健体、受益共同富裕”的全民健身理念,深度体验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活力。
2021年“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步行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启动。“行走大运河”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局主办。杭州市发展改革委、行管委、杭州市体育局协办。旨在以步行形式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同时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促进大运河沿线体育、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绿道上挂满了珠子,描绘出一幅流动的绿色画卷。上午9点,号令响起,参赛者们身着统一的运动服,兴高采烈地从崇县夏家围大街与共康路交叉口出发。欢声笑语伴随着欢快的脚步,沿着运河绿色的河道荡漾开来。这条精心设计的线路从崇贤段出发,蜿蜒穿过崇贤河源公园、瓯玉公园、雅兰村展示馆及承载红色记忆的码头、塘栖体育活力公园等多个景观节点,最终来到塘栖古镇。历史悠久,美丽独特。
“市区很难找到一片完整、美丽的绿色,沿途变换风景,身心愉悦而不累!”来自上海的跑步爱好者刘女士对此赞不绝口。这条将乡村自然风光与古镇文化底蕴融为一体的步道,赢得了参与者的广泛赞誉。
作为赛事的主要载体,大运河绿道(临平段)在本次赛事中开始了全长31.5公里的线路竣工。它就像一条绿色丝带,将沿线的自然景观、城市公园、工业地产和古集镇有机地连接起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长约3.5公里的塘栖镇主体路段绿道也同时揭牌,标志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全面开放。将于2021年开始建设。
绿道的建设充分尊重运河的原生态肌理。乡村部分保留了“水杉树、芦苇摇曳、白鹭掠水”的野趣;城区正在巧妙改造工业建筑,如新建的塘栖水上客运中心码头,打造出兼具历史深度和现代美感的水空间。 “作为临平人,我亲眼目睹了运河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绿道正在成为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塘栖居民陈阿姨和她的“一帮兄弟”边走边拍照,感觉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明显提高。
此次活动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大运河科技创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绿道System不仅恢复和连接了运河的生态和文脉,而且支持了这一重要概念。生动的实践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了全新的“运河绿色形象”。
加强文化建设,探索体育与旅游融合新途径。这次健身步行不仅是一次身体锻炼,更是一次文化沉浸之旅。精心安排的“荷花”主题非遗表演、“吉祥荷花”等沿途特色打卡点,以及舞蹈、魔术等互动节目,为行程增添了无尽的乐趣和文化之美。 “今年的线路新颖,活动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大运河独特的文化遗产。”第二次参加活动的李先生受到了好评。
为了让参与者充分体验里料的风情,活动现场设置了三个专门的供应点。当地美食,如棒子y崇贤蹄凤、香甜可口的三家村莲藕面、精致正宗的汤七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最后的主题活动更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副专家、体育体验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运河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的本地学生,王先生热情地向朋友们介绍家乡的美食和红色历史:“大运河保留了沃土,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运河文化。”
近年来,临平区不断打造“古今运河·时尚衬里”文化品牌。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临平中心开业,朱秉仁大运河艺术馆、蛋糕店等一系列文化地标落成,促进南宋瓷业、“天都里”文化综合体、苏禅文化带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大文化的内涵和拓展。临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行走大运河”等活动,目标是让深厚文化真正“走”在生活中、“走”在人们心里。
在生产和人才的推动下,我们为共享丰富的时间铺平了道路。大运河的鲜活遗产,更深刻地体现在“产业与人才相结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大运河科技创新城正在系统构建“文化+产业+人才”新发展格局,为大运河带来新的经济活力。
随着一系列融合文化遗产与文化的场所的建成时代气息不断拓展,文化资源激活路径不断拓展。瓯玉公园、雅兰村等地引进专业研究机构打造“红旅第一村”基地、浙大校外继续教育等,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产品和旅游体验。
旧建筑的复兴成为一大亮点。塘栖古镇的Hiin艺术区由建于1952年的浙江丝绸公司中央仓库改造而成,保留工业质感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文艺新地标。街道经理梁天伟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老建筑焕发活力,延续运河的记忆。”同样在塘栖,大运河糕点博物馆推出了结合传统糕点的“鼎盛娃娃”等文创产品。时尚的设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友好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产业平台的能源水平也在同时提升。牙雀洋码头工程远通汽车出口国际贸易港正式启用,成为衬里连接全球市场的新窗口。云栖科技创新城产业园、陆家桥数字智能产业园等孵化载体加快建设,聚焦数字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加快培育新生产力。
人才是主要动力。旗函青年创新综合体汇聚了众多青年创客。通过“硬环境+软服务”双轮驱动的人才生态,已吸引1400余名人才、140余家企业入驻,覆盖众多领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 “我们不仅想让运河‘美丽’,还要让它‘充满活力’和‘繁荣’。”大运河科技创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强调。
从冷酷车站到艺术区,从传统藕粉到衍生创新产品,从工业废墟到科技创新——走在运河绿道上,一条文化、生态、产业、民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清晰可见。临平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城、人文”融合,为新时代生态美、产业兴、人才聚、民富提供康庄大道。千年运河以源源不断的水流书写了新时代的繁荣篇章。(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陈晔)
WS68FC7D01A310C4DEEA5EE2CC
https://zj.chinadaily.com.cn/a/202510/25/ws68fc7d01a310c4deea5ee2cc.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