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南京德基美术馆新常设展

日期:2025-10-25 10:15 浏览:
10月23日,以“花”为主题的常设展览“动静无止:花的新门”于2025年10月24日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展览新增,参展艺术家总数增至109人/组;二是叙事深化,随着博物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转让的推广,展览的叙事性拓展到了很多。 维度,打通链式观影体验;三是塌陷体验,整合完善的观赏支持系统、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馆藏数字图书馆延伸平台,为公众开启更深层次、便捷明亮的艺术体验。 在学者、艺术界、高校领导等嘉宾以及现场媒体的共同见证下,“无尽的运动:花-他们”展览焕然一新的开幕式《来自收藏的艺术主题》将于2025年10月23日下午成功举办,德基艺术缪斯艺术总监艾琳、艺术总监沉伯良、副总监王晓雪为大家带来了才华横溢的场景王小x。修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印象派主要创始人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壶中花》。作品中描绘的实际花瓶是 同时拆箱展示在展厅墙壁上,完成了一次跨越百年的“重新组合”。 在展览装修的同时,德基美术馆正式宣布推出“藏品数字图书馆”。展览所有作品均可在网上搜索。高清的图像和可以放大细节的详细信息,让观众可以超越收藏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容易地欣赏和研究展览中的艺术珍品。咬合和收集。博物馆积累的更多主要藏品资源和最新研究成果将逐步以数字形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研究驱动型博物馆”,德基美术馆未来将继续开放“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藏品和更多研究资源,为海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基于藏品的馆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履行以学术共享促进文化互鉴的机构使命。 德基美术馆馆长Eileen在开幕式上致辞,回顾了德基美术馆在30多年精心收藏的基础上形成的清晰、系统的收藏体系。他特别强调,在博物馆的一万多件藏品中,“花卉世界”现当代艺术收藏独具特色。 艾琳在致辞中表示,“十多年来,我们围绕‘花’这个主题,持续进行系统研究和系统收藏,构建了‘中国和国际现当代艺术大师主题作品并举’的世界收藏体系。” 《无尽:馆藏花卉主题佳作》汇集了“花卉世界”现当代艺术收藏中精选的代表作品,展现花卉在艺术长河中绽放的永恒生命力。我们也希望以“花”的名义,带领大众走向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打开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开启中外交流新天地。 ” 开幕式上,德基美术馆艺术总监沉伯良介绍了本次展览的主要亮点。真实层面——不仅是展品数量的增加和重大更新,更是创造了一种“链链式”的空间叙事和展览体验,以及更具体地展示“转化”的力量。展览中叙事和空间回避的艺术。 “我们精选能够见证艺术家职业生涯和时代关键转折点的作品入藏,并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通过‘花’连接艺术史和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图景。”沉伯良说。此次新展还包括多位新加入德国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家,如表现主义先驱蒙克、朴素艺术代表卢梭、“达达主义教父”皮卡比亚、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科宾、德国当代精神大师基耶等,展览规模更加丰富。 “中国艺术大师与西方艺术大师平等相待,共同推动现当代艺术的变革与演变。这是我们在这次展览中试图展现的一个基本认识。”在阐释艺术中“转型”的力量时,沉伯良以吴大羽为例,强调了中国艺术家在全球现当代艺术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他的作品和现存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吴大羽不仅是中国抽象艺术之父,更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相对论、原子、电子计算机,不仅在他那个时代是先进的,而且仍然给我们今天带来很多启发。”沉伯良说。 此次改造不仅增加了吴大羽晚期抽象艺术“达到转型境界”时的两幅新力作《无题128》和《无题106》,而且它们也被放置在展览《花之外》第三章的开头。将它们与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马格里特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还展出了吴大羽三位学生——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如何将吴大羽开创的抽象艺术发展和开创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览中还凸显了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变革和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第一章的苏珊·瓦拉东、潘玉良,第二章的方君碧、何慕群,第三章的张丽英、邱迪、欧姬芙、兰比加、草间弥生,第四章的弗朗索瓦·吉洛、玛丽·劳伦森、谢景兰、路易丝·内维尔森。它强调他们非凡的创造力和精神能量,以及他们对艺术史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德基美术馆副馆长王晓雪介绍了德基美术馆的运营、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及交流等情况流行的工作。沟通层面的许多举措。 “我们始终认为,博物馆不仅要弘扬学术,进行收藏、研究和展览,”王晓学在现场致辞中表示,“更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让每一次参观都更加便捷、更有收获。”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德基美术馆率先实施“全年365天开放,开放至深夜”的创新运营模式,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全年开放至深夜”的博物馆,让观众及时摆脱哈德朗,实现“自由观展”;同时,博物馆每半小时提供高频次讲解服务,缩短了传统“一米线”的传递时间,让近距离欣赏作品变得更加容易,低差眼镜的使用给现场带来了更好的面貌。通过更多自主研发的“艺术植物百科”等智能化、交互化的系统和工具,将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每个观众可以触摸、感受的知识养分,为公众拓展艺术与科学的跨领域对话。 未来,博物馆还将根据预约申请和博物馆评审,向相关领域的同仁和学者开放有限的图书馆研究机会,以促进学术共享、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相互学习。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苍薇) WS68FB5B27A310C4DEEA5EE1C5 https://js.chinadaily.com.cn/a/202510/24/ws68fb5b27a310c4dee5ee1c5.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事先同意的复制和使用d 未经中国日报网许可。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